产品详情
随着电动自行车配套设施不断普及,充电的安全性、便捷性、能否有效阻车上楼等问题也备受关注。今年,北京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列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迄今为止本市累计建设了95万个充电设施接口。今年还将新建约20万个接口,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正成为“社区新基建”。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新设施的增设和投用,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建好后,如何用好、管好?为了助力解决众多社区面临的这一普遍性问题,记者实地走访调查,寻找电动自行车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好举措。
“以前小区里充电桩少,电动自行车上楼的情况不少见。现在,小区里建好了充电车棚,让居民真正用得上、方便用成了我们的新‘考题’。”海淀区曙光街道烟树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雪说,金夕园小区共1110户,电动车有270多辆。电动车数量多,原有充电桩远远无法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上楼充电、飞线充电、乱停乱放等现象一度很严重,居民也多次投诉。
为了解决居民的充电难题,社区与物业、产权单位协商,在小区南侧建起了一排150米长的充电车棚,安装了170个充电接口。此外,街道还与物业及运营商多次沟通,降低充电费用,居民只需按民用电价交充电费,无其他额外费用。充电桩数量多了,费用还和在家充一样,这样的平价充电车棚立即受到居民的欢迎,上楼充电、飞线充电的情况也得到极大改善。
“可新的考验随之而来。”李雪告诉记者,金夕园小区紧挨着社区最大的购物商圈,餐饮门店密集,因此小区周边也成了外卖骑手的聚集地,不光大量骑手往来送餐,还有很多骑手就住在小区附近。金夕园小区是回迁房,并非封闭式管理,外来电动车也可以进出小区。充电车棚建成后,不光得到本小区居民的认可,更吸引了不少外卖骑手到小区里充电,但这带来了管理的混乱,也挤占了居民的充电空间。“好不容易有了充电桩,还被外来人员占了,我们用不上,还得到处找地儿充电。”居民对此十分苦恼。
“安上充电桩只是第一步,后边还有很多‘考题’,只有一一答好,才能让充电桩真正好用。”李雪说。
考虑到居民充电高峰期一般在晚上,于是在社区与物业的协商下,一支由安保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巡查小队在充电高峰上岗展开巡查。一方面查看是否有自行车或不充电的电动自行车占用了充电接口附近的区域,做到及时清理;另一方面,巡查小队队员也承担起了劝阻外来人员的工作,确保充电接口优先满足本小区居民的充电需求。
“有时骑手到这儿附近,电不多了,确实需要应急充电,他们的需求也不能无视。”李雪说,充电车棚的两头挨着小区的出入口,经过和物业、居民沟通,决定把靠近出入口的一小片区域提供给骑手作为应急充电使用,这片区域骑手进出方便,对居民的影响也最小。平时由安保人员引导快递员规范充电,既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也确保小区居民有桩可用。
丰台区石榴庄街道石榴园南里平房区常住人口970余人,其中本地户籍居民仅有不足200人,是典型的“人口倒挂”区域。2022年起,平房区内虽然陆续增设了充电桩,但是仍有不少租户会将电动自行车电瓶拿到家中充电。如何彻底杜绝电瓶入户充电,一直困扰着街道和社区。
据了解,平房区的租户中不少都是京深海鲜市场及周边的商户。这些商户平时不仅对电动自行车使用需求大,充电频率也高。电动自行车用户多往往意味着管理难度也比较大。根据统计,平房区内有近250辆电动自行车。通过近两年的增设,平房区内的充电桩、充电柜总接口数达到144个,接口与车的比例约为1∶1.7,充电费用为每度0.52元,且无充电服务费。按理说,这样的配置足够满足车辆日常充电的需求,但由于部分租户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电瓶进楼的问题始终存在。
在维护、管理好平房区充电桩、充电柜的基础上,有没有什么技术能够帮助减少电瓶入户充电的可能性?
石榴园南里第一社区党支部书记边来琴说,平房区配备的安保人员每个小时都会进行一次巡查,到了夜里,更是会对村民自建房楼道及充电车棚进行重点排查。“现在很多新款电动自行车的电瓶都隐藏在踏板或是车座下,仅从外观无法判断这些车的电瓶是否还在车内。有时,安保人员只能靠检查电动自行车是否有报警声,来确定电池还在不在车上。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电动自行车产生的报警声,也使得这样的检查方式无法在全天普及使用。”
记者注意到,该片平房区面积不大,但其中多为两至三层的村民自建楼,居住密度相对较大,而且西侧一墙之隔便是一座加油站。为了尽可能杜绝电瓶被带进屋内充电的问题,三个月前,石榴庄街道与一家企业合作,引入智慧用电模块。在现场,记者看到该款设备长约10厘米、宽约3厘米,被安装在每户居民电表后的火线处。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指纹人人皆有,个个不同,被认为是“人体身份证”,而电流指纹也是一样,不同的电器在使用时都有属于自己的电流特征。智慧用电模块就是运用电流指纹技术,通过用电设备终端,对电流波纹、特征进行采集提取并发送至平台。平台端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对电器类型、线路实时能耗进行识别,进而对屋内是否存在电瓶充电行为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充电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便会在第一时间接到来自系统的短信和电话提醒。届时,社区工作人员、平房区安保人员及房东就会共同入户对室内充电行为进行劝阻和纠正。
边来琴说,为了让居民和租户都能接受这一较为新鲜的事物,社区方面曾联合企业进行过多次展示和答疑。在看过现场展示,发现该款设备确实能够区分出各类家电的用电区别后,不少居民都对这样的“黑科技”产生了兴趣。
如今,这一智慧用电模块已在石榴园南里平房区安装完成并进入调试阶段。无独有偶,在朝阳区王四营乡博望家园小区也安装了类似的监测报警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住户楼门号等信息会发送到驻站消防员的手机上,工作人员将上门进行核查。
位于东城区的兴隆都市馨园小区共有21栋楼,2000多户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旺盛。去年8月,本报曾关注过该小区的充电难题。当时有居民反映,过去室外没有充电设施,而车棚里的充电桩安装完成近一年时间,却迟迟没有通上电,令大家很无奈。记者探访时看到,小区内设有多处停车棚,停车棚内也都安装了充电桩,但充电指示灯全部处于熄灭状态,扫码后则提示“设备不在线”。
对此,属地崇外街道曾表示,该小区比较特殊,小区物业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街道正协调小区更换物业,等所有手续交接完毕后,充电桩供电问题会尽快解决。
就在报道发出一周后,居民惊喜地发现,小区里的充电桩已经全部通上了电,收费标准为每小时0.3元。“充一次电只需要2元左右,既安全又实惠,再也不用跑到隔壁小区充电了。”小区居民高女士说。
居民的烦心事得以顺利解决,近半年过去后,如今充电设施使用情况怎么样?2月27日,记者再次来到兴隆都市馨园小区探访。只见小区4号楼西侧、20号楼附近的两处停车棚都整齐地停放着电动车,几乎每一个充电插头都接着电动车,车棚里还贴有电动自行车充电站流程指引及注意事项,居民停车充电井然有序。
街道城管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参与小区管理的只是一家“应急物业”,街道指导物管会组织业主共同选聘新物业公司,并于今年2月正式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为加快充电桩手续办理,街道还多次召开现场协调会,促成新物业与供电公司及充电桩运营企业尽快签署合作协议、尽快施工,解决居民的充电需求。
崇外街道表示,随着春节假期结束,社会全面转入复工复产复学,电动自行车使用及充电频次也随之增大,这为充电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街道将层层压实责任,及时回应居民关切,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管理,制止在公共区域违规停放充电,以及室内高风险停放充电行为。与此同时,逐一开展入户宣传,向居民和单位员工告知电动自行车相关法律规定,让大家都能规范安全充电。
在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委会委员包华看来,未来充电设施的建设、完善与升级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提到:鼓励各区(地区)因地制宜,按照“充(换)电柜为主、充电桩为辅”的原则,大力推进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全覆盖。“可以看出,占地更少、安全水平更高的充(换)电柜是未来政策部署的重点方向。不过当前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于成本考量,造价相对便宜的充电桩往往成为首选。”
包华认为,目前不少车主对于充电过程中电费和服务费的上涨耐受度相对较低。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将充电桩升级至充电柜,骤然上升的成本反而可能造成充电设备使用率下降。未来还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建设和升级更安全的充电设备。不仅从城市规划、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面统筹考虑,还应鼓励商业运行模式的不断创新,吸引社会组织参与,让充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能够可持续进行。
外卖、快递企业也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尽管这些车辆可能多为员工在市场上自行购买,却是在为企业的业务服务,企业就有责任和义务,对员工所使用的电动车,尤其是大功率的电动车进行监管及定期检查。如果企业还有余力,则可以考虑在适当位置配建换电柜,方便员工安全充电。”包华说。本报记者 陈圣禹 鹿艺佳 高源 文并摄
电动自行车灵活轻便、价格便宜,已经成为城市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目前,北京电动自行车在用量超过350万辆。
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已经成为城市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从2022年至今,本市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不断健全运营维护体系,持续加强安全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