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许昌市政府印发《关于印发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许昌核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大力开展两岸(河南)智能装备基地许昌核心区建设,依托三个园区,力争通过3年~5年的努力,引进10家左右国际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企业,培育2家~3家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使全市智能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数字控制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设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套装备、5G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成为国内重要基地。
同时,以实现装备智能化和制造智能化为目标,发挥许昌产业特色、区位优越等基础优势及与台湾、韩国、德国等地的合作优势,规划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许昌核心区产业布局为“一区三园”。
“一区”即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许昌核心区。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创新机制,按照许台两岸合作为主,国内外共同参与原则,把许昌建设成为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核心区。
“三园”即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智能装备产业园、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主要依托开发区的罗升智能、雅丽安、亚力士等台资企业及中锋现代机器人项目等,重点发展数字控制机床及工业机器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智能装备产业园主要依托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高端装备产业园、5G泛在小镇、颍云物联网小镇等,重点推进许昌与德国在先进制造、工业智能化等领域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以及5G产业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智能装备产业园主要依托森源电气的工业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工厂物流(AGV)产业化项目、森源重工的智联网联技术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等重点发展智能仓储设备、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方向:主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大型、精密、高速、专用数字控制机床设备,重点发展精密磨床制造装备、高性能数控车铣复合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研发增材制造前沿技术和装备;发展高强度高刚度低应力床身、高速大功率高刚度电主轴、多头高速滚动丝杠、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及齿轮、阀门等关键部件。
推进重点:利用中锋智能等与台湾数控机床企业近年来已有的合作基础,抓住大陆转型发展为台商带来的巨大商机,发挥许昌强力辐射的区位优势,依托已入驻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台湾罗升集团、雅丽安、亚力士等企业,重点推进与中锋智能紧密合作的华锐、台达、德大、凯巨、嵩富、油机等台资企业来许投资。
发展方向: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电气、金属制作的产品、橡胶及塑料、食品、采矿、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重点发展上下料、物料移动、码垛、切割、包装等精度要求不高,使用量大的机器人;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许昌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发智能物流机器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力发展重载环境下物料搬运机器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的中锋智能、中锋现代、罗升智能等企业,围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电气、金属制作的产品、橡胶及塑料、食品、采矿、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加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及推广应用。
推进重点:依托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加强与日本OTC、韩国现代、广州数控、广州长仁、南京埃斯顿、杭州锐冠、沈阳新松等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深度合作,快速推进韩国现代重工蔚山机器人生产线项目的搬迁工作,使中锋现代机器人项目等尽快投产;依托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快速推进森源电气工业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工厂物流(AGV)项目等尽快实现产业化;通过远东传动轴搬迁改造项目、森源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西继迅达电梯产业园项目等,重点推进凸缘叉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电动汽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汽车轮毂自动化生产线、码垛自动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焊接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电梯安全部件整体解决方案的完善和推广应用。
发展方向:一是智能变配电设备。重点发展智能电力变压器、智能组合电器、智能电容器、智能配电变压器、智能消弧线圈及电抗器、智能监测终端、智能分界开关、智能环网柜、智能配电箱变、智能电缆分接箱等。二是智能网联汽车设备。重点发展车载视听娱乐、智能导航、语音互动、泊车辅助、车载摄像头、无人驾驶摄像头、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等产品。
推进重点:智能配用电装备重点推进森源电气三期、许继智能电网产业园和特高压直流试验中心、许昌智能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纪年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设备主要利用台湾电子工业发达优势,结合森源集团等企业在示范区推进的5G试验网及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平台,吸引一批台资企业来我市投资生产与智联网联汽车设备相关的电子产品。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农业机械、烟草机械、矿山机械、冷链设备、食品机械等特色成套装备,促进各成套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变、由传统制造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变。
推进重点:1.农业机械。重点推进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实现产品由低档次向高端、高效、高科技含量转变;同时,快速推进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河南中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农机装备类企业与与科乐收(CLAAS)、阿玛松(Amazone)等德国企业的合作进程,在许昌建立高效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动力机械生产基地,联合开发打造以智能农机为主的具有国内竞争力的许昌农业机械产业集群。
2.烟草机械。依托许昌烟机等烟草机械制造企业,在强化滤棒成型和辅联物流设备制造优势地位的基地上,重点支持滤棒成型类产品形成高中低速产品系列化、粗细复合加碳加香等多样化,辅联物流类产品系列化、定型化及综合配套化;同时,带领企业利用公司先进的加工制造设备,承接烟草机械行业外的高端精密制造业务。
3.矿山机械。依托盛德重工、明旭重工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聚配套企业,带领企业由铸铁工艺向铸锻钢工艺迈进,重点推进液压圆锥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等高端产品的研发。
4.冷链设备。依托森源重工、须河车辆等企业所拥有的专用车生产资质,重点推进企业开发智能冷藏专用车;快速推进河南统一电器和德国克莱斯合作生产的高档冷链运输设备等项目建设。
5.食品机械。重点推进万杰智能科技等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智能化升级,以现有的主食机械资源为依托,由传统主食机械制造商向主食智能服务商转变。
发展方向:5G产业重点发展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网联车、无人驾驶、智慧家庭总线G+精准医疗、物联网电梯技术、5G高端仪器仪表、智能型农业机械、量子光锁等、提升基于5G的AR/VR沉浸式多媒体产业、智慧社区、智慧文旅、智慧安防等5G智慧应用,最终在我市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的5G全生态产业聚集态势;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智能硬件产品,丰富移动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加快实现智慧娱乐、生活健康等领域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积极开发智能监控摄像头等智能安防产品。
推进重点:5G产业重点以建设5G泛在小镇和颍云物联网小镇为契机,快速推进运营商调配资源,优先在我市部署5G基站,开展规模组网,用以支撑我市5G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重点推进许继的电网巡检、森源重工的物流车辆等领域智能无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推进许昌瑞示电子、康定电子、德西电子等公司进行智能视觉设备、光学检测系统等智能传感控制设备的研发及应用。
此外,《方案》围绕着力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化、着力推动制造智能化、着力推动制造绿色化、着力推动融合化发展等方面出台了5条具体措施:
➤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学技术专项,推进企业和用户通过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自主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推动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产学研合作,面向制造业重大需求,开展在智能制造装备、工艺和系统技术等方面的共性关键研发技术,实现有关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通过“基地—项目—人才”的长期支持,形成覆盖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产业链环节的联盟运行机制。
➤鼓励企业与台湾、韩国、德国等地合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市场需求潜力大的高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和本土化;以改造提升许昌市传统产业制造水平为目的,邀请台湾、韩国、德国等外资智能装备企业来许昌开展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销对接活动,以吸引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企业来许发展;结合我省实施的“三大改造”及机器人“双十百千”示范应用工程,在一些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重点行业领域,每年发布一批“三大改造”项目和“机器换人”示范项目,以市场换投资、以市场换技术,促进国内外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等智能装备企业来许投资兴业。
➤选择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基础好、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地方积极性高的区域,依托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许昌核心区建设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区域性标杆,引领带动全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跨越式发展;探索建设“许昌市智能制造标准验证工作平台”,建立“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验证”新模式,为企业和第三方提供验证交互和数据共享。以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依托,组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围绕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等关键环节,实施一批全工艺流程生产线的绿色化改造升级,通过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绿色生产;推动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电梯、烟草机械等行业开展再制造服务;鼓励企业实施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生产的全部过程能源优化管理等模式,为再制造提供协同管理、资源管理和数据服务,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借鉴台湾、韩国、德国等地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中对设备的远程运维服务等所产生的增值收入经验,引导许昌市装备制造企业围绕生产发展工业设计、品牌运作、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增值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销售产品向销售“产品+服务”转变。